行业资讯> 塑料

上游一天一价!硬扛的聚酯原料厂,还能撑多久?

2021-06-02

据证券时报报道,原材料涨价后,中下游却不敢轻易涨价,因为“怕涨价失去客户”。

 

从事塑料行业的李浩对记者道,“我产品的售价是9500元/吨,其中原材料成本占到了8500元/吨,其他房租人工水电运营这些成本只占1000元/吨,材料从去年底到现在涨了接近20%,但我固定客户、散客的综合涨价幅度还不到10%,压力很大。”现在马上要开始新一轮供货周期的投标,他决定把投标价格定高一点,“能中就中,中不了标就算了,低价接标后,一旦原材料涨价,我们提出涨价,大公司流程长,几个月才能批下来,很被动。”

 

在他的厂区,不时有大货车前来提货,外人看上去生意很兴隆的样子,但心中苦楚只有他知道,本来就是薄利多销、走量的生意,现在连薄利都没有了,工厂忙忙碌碌也就图个热闹。

 

在深圳东门中轻纺城做窗帘生意的简女士也怕涨价失去消费者。简女士告诉记者,2月底和3月初,布料供应商价格已经两次涨价,累计上涨幅度大概有12%~13%,供应商那边说,原材料涨价,自己也不得不提价。问到是否窗帘也要相应涨价时,简女士表示暂时不会,消费者可能无法接受,毕竟窗帘不是必需品,价格高了会失去部分消费者,所以只能选择少赚点维持原价。另外还有两家布料商也对记者表示,近来原材料价格上涨不少。

 

中下游的无奈恰恰反映了当下部分制造企业的劣势。虽然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,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,但是制造业“大而不强”,与制造强国差距明显。正是存在这些劣势,在原材料的涨价浪潮下,部分中下游企业显得相当“狼狈”,乃至元气大伤。

 

预期背离!

上游通胀,下游通缩,又一次站在危机边缘

 

前几日,我国4月份的宏观数据公布了,不太理想。其中,最不理想的是这两个数据:PPI(生产者价格指数)和CPI(消费价格指数)。

 

通俗点讲,PPI,反馈的是生产者采购原材料的成本涨跌。CPI,反馈的是消费者购买消费品的价格涨跌。一个是上游,一个是下游。正常情况下,上游的采购成本上涨,大概率会传导到下游的消费品价格上涨。

 

但是,4月份的PPI和CPI出现了严重背离的剪刀差:PPI同比冲上6.8%,创2017年10月以来新高,CPI同步缓升0.9%,不及预期。值得注意的是,上下游的剪刀差,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月的拉大。3月份PPI是4.4%,CPI是0.4%,两者之间的剪刀差是4%。而4月份之后,PPI快速抬升到6.8%,CPI却只复苏到0.9%。两者之间的剪刀差,扩大到了5.9%。

 

上游的大宗商品,一顿猛涨。多数大宗商品,已经超过2015-2016的最大涨幅。

 

下游的消费,死活上不去。最理想的CPI指数,应该是1.5%-2%之间,也就是所谓的温和通胀。但是,我们的消费至今还没有复苏到1%的荣枯线。当上游的成本嗷嗷猛涨,当下游的消费复苏乏力,问题就出现了,PPI和CPI,将出现诡异剪刀差。

 

上游的成本上涨,并不能传导到下游的消费品价格上涨。剪刀差之下,下游经营者的利润都被一层层削减。如下图所示,上游行业的毛利,在涨价潮下嗷嗷猛涨。下游行业的毛利,在成本上涨潮下咔咔下跌。

 

这清晰明了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事实:大宗商品涨的更猛了,消费复苏依旧很慢。

 

中游PTA企业还在死撑硬扛

不知道未来他们还能支撑多久?

文章来源: ECHEMI
免责声明:本文章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ECHEMI(Echemi.com)所有

ECHEMI活动

入驻企业